Sunday 28 July 2013

美軍與中情局的穆斯林

美國退伍將軍克林‧鮑威爾(Colin Powell),表示他如何看待卡利姆‧拉夏德‧蘇丹‧可汗(Kareem Rashad Sultan Khan),一名在伊拉克陣亡的美軍穆斯林。

美軍下士卡利姆‧拉夏德‧蘇丹‧可汗之墓,2007年8月,卡利姆在伊拉克的巴古拜(بعقوبة),因車輛誤觸炸彈,而與五名同僚一同陣亡。卡利姆的從軍,最初是因在14歲時,受到911事件刺激,他希望證實,不是所有穆斯林都是激進份子,也希望證實,穆斯林一樣可以為美國犧牲(資料來源:阿靈頓公墓官網)

悼念者置於卡利姆墓前之悼念卡片,其中阿文銘文部份意為「讚美阿拉,全世界的主」(الحمد لله رب العالمين)

根據美國國土安全部報告,在2001至2011年間,至少有6024名穆斯林曾在美軍軍中服役,其中14名在伊拉克戰爭中陣亡。



美軍上尉胡馬雍‧薩吉布‧穆阿扎姆‧可汗(Humayun Saqib Muazzam Khan)之墓。2004年七月八日,胡馬雍在駐守伊拉克營地時,看到有計程車駛近,便要同僚"小心危險"而徑自上前盤問,遭汽車炸彈炸死,沒有其他美軍於該起爆炸中死亡。(資料來源:阿靈頓公墓官網)

舉行胡馬雍葬禮之美軍兵士與伊斯蘭教士

胡馬雍在世時之照片,他是出生在阿聯的巴基斯坦人,在兩歲時移民美國,他的同僚與上司,都表揚其在戰場上的誠實與勇氣,並能對壓力幽默以對。胡馬雍的父親齊茲爾‧可汗(Khizr Khan)表示,他的兒子總是對伊拉克人說:「我們是來幫助你們的,不是來傷害你們的。」



美軍上士艾伊曼‧阿布都拉赫曼‧塔哈(Ayman Abdelrahman Taha)之墓。艾伊曼在生前相信「伊斯蘭的訊息十分簡單...就是相信神與做好事。」這也是為何即便艾伊曼有著柏克萊加州大學(UC Berkeley)的經濟碩士學位,仍離開家人前往伊拉克,他相信自己對阿拉伯語言與文化的知識,能讓他做出好的改變。2005年12月30日,艾伊曼於銷燬敵軍軍火時,因意外爆炸身亡。他身後留下了八個月大的女兒,索米爾(Sommer)(資料來源:阿靈頓公墓官網)

艾伊曼生前照片,艾伊曼於1974年出生在蘇丹,孩童時期即移居美國,能說阿英西葡四種語言。他的語言與文化知識讓他得以簽署加入美軍特種部隊。根據他父親回憶,他相當愛國,並相信這是"神給他的使命",他相信自己當時在"幫助中東走出歷史瓶頸"。



美國海軍陸戰隊上士肯達爾‧戴曼‧瓦特士貝(Kendall Damon Waters-Bey),葬於葛瑞森森林的榮民公墓(Garrison Forest Veterans Cemetery)。肯達爾是出生在美國的改宗穆斯林,曾參與第一次波灣戰爭,他從軍以撫養家計,於2003年在直昇機空難中身亡。(來源:Find A Grave)

 肯達爾身後留下了十歲的孩子肯尼斯‧瓦特士貝(Kenneth Watersbey)



 
美軍下士奧米阿德‧侯賽因‧雷扎伊(Omead Hossein Razani) ,奧米阿德的興趣是醫學與健身,他期望在大學前能有更多獨立的社會經驗,而自願從軍,在他役滿一個月前,他的部隊被調往伊拉克,他也被迫延長役期。他於戰場上醫療友軍時,頭部遭敵軍子彈貫穿,而死於伊拉克的哈班尼亞(الحبانية),年僅十九歲。



在中情局,一名改宗穆斯林主導反恐作戰 
(來源:華盛頓郵報 2012/3/25)

中情局每一次無人機在巴基斯坦轟炸,所產生的每一堵煙塵,都可被追溯至中情局在維吉尼亞州蘭利(Langley)中心近郊,一名佇立於庭院中的消瘦男子。

這名尼古丁成癮的男子已經五十多歲,臉上留著鬍渣,並穿著近似儐葬業者的黑色西裝。在過去六年來,一直擔任中情局反恐中心負責人的他,真真實實的扮演了蓋達成員的送葬角色。

這名化名羅傑(Roger)男子,可能是華府最重要,卻又最不顯眼的國安幹部。他是美國無人機作戰與獵殺賓拉登計劃的主要策劃。在許多層面上來說,歐巴馬政府之所以擁戴鎖定性擊殺(targeted killing),作為反恐行動的核心活動,他才是幕後的主要推手。

羅傑的同事認為他本身就是種種矛盾的集合。他是一名在面對繁重工作時,就會不斷抽煙的嚴重煙癮者。他有著惡名昭彰的壞脾氣,但卻能讓上司與屬下仍支持他的勝任。他主持的行動,殺害了上千名穆斯林,也激怒了上百萬的穆斯林,但他本身就是一名改宗的穆斯林。

由於美國政府不允許獨立審查,無人機在巴基斯坦所造成的平民死傷變得頗具爭議。美國的彭博新聞社(Bloomberg L.P.)宣稱,無人機所殺害之民兵與平民比為130:3,英國新聞調查局(TBIJ)則表示,無人機所造成之死傷有至少五分之一是平民並條列出遭無人機殺害的孩童名單。哥倫比亞法學院(Columbia Law School)人權研究中心則指出,無人機殺害者有98%是平民

就連羅傑的支持者,也不會把他形容成一個受歡迎的人物。相反的,他們讚賞羅傑的工作才能、對敵人的廣博了解,以及永不疲累的工作熱忱。

前中情局高層,當初負責監督反恐中心負責人的幹部表示:「要描述他,我所能用最好的形容詞應該是"暴躁"。但他的經驗,以及與眾人的合作關係,讓他變得幾乎無可取代。」

而不滿羅傑的人,對他的負面評價相當一致。一名跟中情局合作的前軍方幹部表示:「他根本是座火山,完全不適合與人共事。」這名軍官,就跟其他認識羅傑的人一樣,只願意匿名發言,因為這名反恐中心負責人的身份仍未公開。


跟多數躍居高層,就解除秘密身份的情報官員不同,身居反恐中心負責人的羅傑,身份至今仍高度保密。也因此在擊殺賓拉登行動中,羅傑並未出現在這張白宮戰情室(White House Situation Room)的照片中,而是在維吉尼亞的中情局總部。

不論羅傑的管理風格多有爭議,大家仍一致認同有兩個詞能形成他:"重要"而"持久"。

羅傑已經歷過兩屆總統、四任中情局局長與四名國家情報總監(DNI),在美國國安最高層中,只有911前成為聯邦調查局(FBI)局長的羅伯特‧米勒(Robert S. Mueller III),在職比他長久。

不論在職或退休的中情局幹部都表示,羅傑的長久在職是相當卓越而不凡的,因為反恐中心負責人,是中情局最有壓力且最令人疲憊的工作之一:同時管理上千人、監督數十個海外任務,並決定要不要殺害哪些人─且知道若美國本土被攻擊,自己將會是頭幾個被怪罪的人。

羅傑之前的反恐中心負責人,包括考夫‧布萊克(Cofer Black)與羅伯特‧加尼爾(Robert Grenier),都在三年內離職。雖然謠傳羅傑會在這幾週被調職,或甚至退休,但羅傑上任以來,每年都有這樣的謠言。

中情局拒絕評論羅傑的狀況,也拒絕提供關於他的情報,羅傑本人也一再的拒絕訪問。應中情局要求,華盛頓郵報同意不去公開羅傑的真名、真實身份,或是確切年齡,此乃因中情局幹部擔心其人身安全。僅管多數躍居高層的中情局幹部,都解除了秘密身份,羅傑的身份至今仍未公開。

出生在維吉尼亞州的郊區,羅傑一家在兩代以來,已有數人在中情局工作。

羅傑在1979年,進入維吉尼亞南部的訓練中心,也就是著名的"CIA農場"(The Farm)時,他絲毫未表現出他未來會有的成就。一名與他一同受訓的同事,回憶道羅傑的表現低於平均,還被教官帶出去,警告他需要進步。

維吉尼亞州約克郡(York County)的實驗性武裝部隊訓練中心(AFETA),長久以來被懷疑是中情局幹員的培訓中心,而以"CIA農場"聞名,但美國政府並未曾承認這些揣測,也並未開放營地

羅傑第一項海外任務是在非洲,一個有失能政府與血腥部落戰爭,同時又欠缺上級介入的地方,在這種地方的經驗,被證實在911以後的時代極為有用。許多中情局最有成就的反恐幹員,包括考夫‧布萊克與理察‧布利(Richard Blee),都在非洲初出茅廬。

一名羅傑在非洲工作的同事表示:「那裡真是一片混亂,你需要瞭解整個混亂的情況,並且在心理上還要能夠應對」他還說羅傑發展出了"對叛軍、部落政治與戰爭的廣泛了解─也完成了上百份情資報告"。

羅傑娶了一位他在海外認識的穆斯林女性,並在最後促使他歸依伊斯蘭。羅傑不避諱與同事提及他的宗教信仰,但在表面上他似乎不會恪守教義,他的辦公室中沒有禮拜用的地毯,但他卻常常拿著一串伊斯蘭教的念珠。

伊斯蘭教的念珠(سبحة),通常是在需多次重複朗誦相同宗教詞彙時,用來計數的,其念珠數為對應真主阿拉的九十九種形象(أسماء الله الحسنى),而多為三十三顆或九十九

911事件後,羅傑並非第一批被佈署去應對的中情局幹員,他從未涉入中情局的"黑牢"(black sites),也就是恐怖主義疑犯被長期羈押,並被以殘酷的方式進行審問的地方。

但幾年後,他被賦予了一系列的重要職位,包括反恐中心行動總監,開羅分局局長,以及伊拉克戰爭高峰期間的巴格達最高幹部。

在職期間,他與若干高層相衝突,包括大衛‧霍威爾‧裴卓斯(David H. Petraeus),美軍在伊拉克與阿富汗的指揮官,裴卓斯有時會反對羅傑,認為他的判斷過度悲觀。但其他中情局幹部表示,在裴卓斯轉任中情局局長後,兩人仍被迫去化解歧異。

裴卓斯向華盛頓郵報表示:「中情局中,沒有其他幹員,比羅傑更持久不懈去投入並集中在對蓋達組織的作戰上。

在2006年,中情局對蓋達的作戰正在崩解,軍事與情資資源都被撥給伊拉克、中情局黑牢的地點被外洩,而刑求的指控,也迫使中情局去中止自己的羈押與審問計劃。同時,巴基斯坦政府與部落領袖的和談,也賦予了蓋達重整的機會。當年二月,時任反恐中心負責人的羅伯特‧加尼爾遭到撤職,上級說想要"更能切中扼要"的人,羅傑遂走馬上任。
 
羅傑前任的反恐中心負責人,羅伯特‧加尼爾接受半島電視台訪問

在風格上,羅傑與加尼爾是恰恰相反的:加尼爾在他的辦公室中,以華麗的裝飾,放置他的匾額與肖像在辦公室牆上;而羅傑則是掩滅一切他存在的證據。根據他之前的同事表示,有次,有人交給他一張描繪他的街頭素描,他把他折成兩半,並且丟棄,說著「我不喜歡有我自己的圖像。」

辦公室另一個重大的改變,在於多了個收納床(hideaway bed)。

從一開始,羅傑就似乎完全投入工作之中─在日出前就到工作場所,閱讀海外來的情資,並一直待到晚上,如果他當天有回家的話。一度矮胖的他現在顯得瘦如枯槁,他雖然大概在十年前就戒煙了,但現在他的舊習慣又完完全全的回來了。

羅傑可以殘忍的不斷咒罵他的屬下,對行動作出極為嚴密的控管,甚至連微不足道的細節,也能造成他的疑慮。他會嚴責那些年輕幹部差勁的分析報告,「這是我看過最爛的情資分析」,是他對這種報告最常見的回應。

羅傑長年任內中,他最大錯誤被認為發生在2009年十二月,阿富汗的霍斯特(خوست)。當時,一名來自約旦雙面諜,未被經過詳查,就被邀往當地的中情局基地。其中一名遇害者,珍妮佛‧馬休斯(Jennifer Matthews)是名傑出的情資分析員與羅傑的得意門生,也因此馬休斯在欠缺海外經驗的情況下,就被羅傑任命為該基地負責人,此點真正突顯的整個問題所在。

羅傑與霍斯特爆炸案之關聯,以及他糟糕的對人態度,讓他錯過了多次的晉升機會,他也因此與國家秘密服務處(National Clandestine Service)處長一職擦身而過,這個職位要負責所有中情局的海外任務。


霍斯特爆炸案發生地點,在該爆炸案中,有五名中情局幹部、兩名黑水國際(Xe Services)員工,一名約旦情報官員與一名阿富汗維安人員身亡,其中的約旦情報官員還是約旦國王阿布都拉二世(عبد الله الثاني)的表兄弟,這起案件也首次公開揭露了約旦與美國情報部門緊密的合作關係。
在霍斯特爆炸案中死亡的約旦情報官員暨王室遠親,名為夏利夫‧阿里‧本‧扎伊德(الشريف علي بن زيد),圖為約旦皇家衛隊,在喪禮上抬著扎伊德的棺材

然而,在職或前任情報幹部都表示,在羅傑任職期間,蓋達在阿富汗快速崩解,賓拉登也遭殺害,這樣的時間重疊絕非巧合。

在2006年六月,麥克‧海登(Michael Hayden) 成為中情局局長時,羅傑就開始籌劃擴大無人機作戰。有好幾個月,羅傑都不斷在會議中,向海登表示,攻擊間歇只會讓蓋達復原,而無法消除其威脅。

其他參與會議的同僚表示:「他相當堅持。」羅傑宣稱,中情局需要以"蓋達來不及承受的態勢"來進行無人機作戰,並表示如果我們又遭攻擊,我們將無法解釋我們的沒無所行動。」

差不多同一時間,中情局發動無人機攻擊前,不再通知巴基斯坦,而整個作戰策略也開始調整方向。無人機攻擊從2006年的三次,增加到2008年的三十五次、2009年的次,最終到2010年高峰的一百一十七次,隨後才又逐漸下降。

這些累積性的攻擊,進一步瓦解了蓋達在南亞的勢力,而反恐中心最終,也追蹤到了賓拉登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ایبٹ آباد)的藏匿處。

為保持秘密身份,獵殺賓拉登時,羅傑並未在白宮戰情室,而是在中情局總部中,勉強壓抑住自己的興奮情緒

儘管大家是如此關注,羅傑任內此一如此"重要"的行動。他的前任同僚表示:「他相信這不是靠殺戮就能解決的戰爭。對他來說,戰爭仍沒有要終止的跡象。」

知道賓拉登被擊斃後,羅傑走向室外,抽起煙來。

مع السلام

Monday 22 July 2013

伊斯蘭教義是如何看待強暴

伊斯蘭教如何看待強暴
 (下文翻譯並歸納自美國穆斯林女學者Christine Huda DodgeHina Azam的文章)

伊斯蘭史早期的記載

在先知穆罕默德在世期間,一名強暴犯僅因有受害者的指認,而遭到處罰。穆罕默德的追隨者(صحابة)瓦伊爾‧本‧忽吉魯(وائل بن حجر)曾向當代記錄者表示,一名女性曾公開指認強暴她的男子,眾人便把那男子抓起來,帶去見先知穆罕默德。穆罕默德要那女性離開,稱錯不在她,並下令將男子處死。

另一伊斯蘭早期的案例中,一名女子將她的嬰兒帶往清真寺,並公開訴說導致她懷孕的強暴案件。在一翻對質者,被指控的男子向哈里發(خليفة)烏瑪爾(عمر بن الخطاب)認罪,並被下令處死。受害女子未被懲罰。

問:伊斯蘭教對強暴有何見解? 在伊斯蘭體制下,關於強暴之律法與處罰有何?

答:強暴在伊斯蘭教中是完全禁止的,而且可以被處以死刑。

一些人似乎誤以為,伊斯蘭法將強暴視作婚外性行為(意即姦淫)。然而,在伊斯蘭歷史中,有許多宗教學者將強暴罪歸類在匪徒暴行(حرابة)的條目下。前述伊斯蘭早期歷史的特定案例中,更讓人能借鑑早期穆斯林是如何應對並懲罰此種罪行。

強暴只是通姦的一種,是不正確的。在著名的伊斯蘭法書《聖訓法學》(فقه السنة)中,強暴被歸類於"匪徒暴行"的條目底下:「個人或群眾破壞公眾秩序、殺害他人、強奪財物、強暴或殺害女性、殺害牲畜,或是搗毀農作物。」


 《聖訓法學》

事實上,當我們常聽到"伊斯蘭法"一詞,彷如其是一本統一而精確的律法法典。然而,伊斯蘭法不是統一的"成文法",外加受各派宗教學者、各國統治階層、各地風俗習慣與社會價值觀影響,各地的"伊斯蘭法"有著相當大的差異。

我們所聽到的伊斯蘭法,並非一統整劃一之律法,自古以來以來,就存在眾多法學派系。各派系的律法皆有差異,例如圖中青藍色部份的馬利奇派(مالكي)主張,強暴受害婦女,應得到她們因此喪失婚姻機會的相應賠償金,而且這樣的賠償是義務與強制性的;但草綠色的哈納菲派(حنفي)則主張,受害婦女能見聞施暴者之處刑,即以足矣,無需賠償。外加上各國統治階層、各地風俗習慣與社會價值觀影響,實際上各地伊斯蘭法的差異遠比上圖更大,同一國家內城鄉地區的伊斯蘭法也可能存在顯著差異。

沒有伊斯蘭的宗教文獻,說要懲處性暴力受害者,就算性暴力罪嫌無法得到證實也一樣。唯一的例外,是有女性被發現蓄意的捏造對無辜者的不法指控,那樣她可能會被以誹謗起訴。

遺憾地,有案例女性企圖作出遭強暴指控,但卻被以姦淫罪來懲處。一個這樣的案例發生在1998年的索馬利亞, 明顯展現出對受害者的欠缺同理與違背伊斯蘭法原有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強暴罪是一種暴力罪行,而且這完全不是由女方自主行動所產生,當然女性必需要去警覺的自保。所有被迫者,都不需為任何罪過負責,就算被迫要詆毀他對神的信仰也一樣。《可蘭經》也曾說「寬恕那些被迫、卻仍心繫信仰的人們。(16:106)」聖訓也記載到,穆罕默德曾說:「真主寬恕那些因為失誤、疏漏,或是被迫,而犯下錯誤的人。」

當然,如果有無辜的男子,因被錯誤的指認為強暴犯,而被判死刑,那將會是駭人的不義之舉。為了保障被告的權利,法庭判決的罪狀必需有證據佐證。伊斯蘭法在歷史上有著各式各樣的法學詮釋,但在最常見的體制下,以下證據可用來裁定強暴罪:

‧目擊者見證 ─
四名目擊者之指認,在傳統上,是伊斯蘭法用以指認姦淫行為之必要條件。然而,多數伊斯蘭學者認為,強暴即同時構成了姦淫行為。因此,才會有人更進一步的,將四名目擊者給列為裁定強暴之必要條件。

‧招供─
犯行者全面性的坦承犯案,被接受作為指控強暴的證據。

‧物理證據─
就算在伊斯蘭史的早期,伊斯蘭法學家也接受物理證據,以證實受害者的性自主遭到侵害。由於以科學來佐證司法指控,愈來愈被廣泛採用,這樣的證據在目前也被更普遍接受。但成文法中,不接受物理證據的國家仍有兩個,意即沙烏地與阿聯。

2008年在阿聯控訴被強暴,卻入獄八個月的澳大利亞女子, 艾莉西雅‧加莉(Alicia Gali)即便因此導致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加莉仍向媒體表示,她不希望她的案例被他人利用,作為煽動反穆斯林或反阿拉伯情緒之工具,還特別指明犯行者也是南亞籍的非穆斯林。加莉目前在澳洲律師與阿聯的穆斯林法學專家協助下,嘗試控訴其在阿聯工作之母公司,未盡保護員工職責(來源:布里斯本時報)

之所以會有這麼嚴苛的條件,是因為條件一旦達成,審判結果應該會是死刑。就算條件沒有完全滿足,嫌犯還是可能被判定有罪,但處罰不制於到死刑,譬如服刑期或是易科罰金。根據許多代表性宗派的詮釋,有義務要給予受害者損失賠償,而政府還需保障其指控他人之權利。

願真主能以堅忍與祝禱(الصبر والصلاة) ,來幫助不幸受害的女子撐過苦難。



為何今日,會存在像某些新聞案例所述那般,如此扭曲的案例?有兩個因素或許可以解釋。雖然早期伊斯蘭史有許多女性宗教學者,而匈牙利學者伊格納茲‧戈齊漢(Ignác Goldziher)更估計中世紀時,伊斯蘭世界有15%的聖訓(الحديث)學者都是女性,印度的伊斯蘭學者穆罕默德‧阿卡拉姆‧納德威(محمد أكرم الندوي)也統整出八千名伊斯蘭女學者之傳記。但這些女性宗教學者在十六世紀不斷的在減少,教義或法學詮釋易遭男性壟斷。一直到近代,伊斯蘭女性宗教學者才又有重新增加的趨勢。

一千多年來,伊斯蘭世界女性的地位存在著若大的變化。先知穆罕默德時期,他治下即有眾多的穆斯林女戰士,其中著名者包括努賽伊芭‧賓特‧卡爾布(نسيبة بنت كعب),努賽伊芭曾向先知問道:「為何神(在《可蘭經》中)只提到男人?」穆罕默德即向她揭示《可蘭經》第33章第35節,言名同等男女皆可獲得神的酬賞。其他著名穆斯林女戰士包含:曾以單手擊倒七名拜占庭戰士的烏姆‧哈其姆(أم حكيم),以及偽裝成將軍,私自帶領軍團作戰的哈舞拉‧賓特‧茲瓦爾(خولة بنت الأزور)等等。

 在講下一個因素前,最好先看一張統計分佈圖,以下是女性割禮的世界普及率。(來源:circumstitions.com)
女性割禮是非洲地區,宣稱能維持身體潔淨的古老習俗,在埃及早自法老時期即已存在,但跟男性割禮不同的是,女性割禮有顯著的健康危害,而在近代普遍遭到蹋伐。雖然很明顯的,女性割禮的習俗是來自非洲,而非中東地區,《可蘭經》也未曾提及女性割禮,但在非洲的埃及,卻有伊斯蘭教士宣稱女性割禮是"真主的旨義",所幸目前埃及大部份教士都宣稱其違背教義且鼓吹禁止女性割禮,包括埃及總教長阿里‧戈瑪阿(على جمعة)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一個地方的教士,本身就與當地傳統社會觀有著緊密聯結,結果就是,有很多所謂的"伊斯蘭習俗"雖然都與教義無關,但在當地教士的鼓吹與詮釋下,最後都變成一些人所謂的"伊斯蘭教義"。

這樣的現象,讓伊斯蘭世界的女權抗爭變得極度的複雜,女權抗爭不只是一場"社會體制的戰爭",是"整體社會價值的戰爭"與"政治利益的戰爭",甚至還是"教義詮釋的戰爭"。2006年,在女權運動者、改革派政治人物與教士的支持下,巴基斯坦通過了女性保護法案(Women's Protection Bill),確保了強暴受害者不會受到懲罰,但同時,保守派的政治人物與教士又譴責該法不合教義,支持者當然還是宣稱該法符合教義,結果兩方就此爭論不休。在暴力案件盛行的阿富汗,一名教士若勇於鼓吹女性教育與反對自殺炸彈,甚至會遭塔利斑暗殺



 2006年11月15日,巴基斯坦政府通過女性保護法

另一個明顯的案例,發生在今年的五月底,當法齊婭‧庫菲(فوزية كوفى)大膽的向議會提議性暴力消除法(EVAW)時,因為該法內容與阿富汗當下的社會價值觀相距太遠,立場偏向庫菲的總統哈米德‧卡扎伊(حامد کرزی),也遭到猛烈砲轟,甚至其他女權主義者也批評並反對庫菲,認為庫菲為了在2014參選總統,才嘗試這麼大膽的提議。



 阿富汗議會包括眾多女成員,但女性地位的價值觀拉鋸戰仍在持續(圖片來源:RFE/RL)

對穆斯林女性來說,這是一場極為艱鉅卻意義重大的戰爭,我們看到今日各地的穆斯林女性更積極的參政、從軍,或作為宗教學者,或作為民運人士,而這一切的轉變,現在仍然是進行式。

今年七月, 巴基斯坦首批女傘兵成軍,軍方宣稱這是有指標性意義之重大成就。本世紀巴基斯坦的女兵數量不斷在成長。在2006年,七名女性畢業成巴基斯坦第一批女飛官。(來源:World News Views)

 埃及的伊斯蘭講師瑪吉妲‧阿米爾(ماجدة عامر),當代有諸多女性伊斯蘭學者,其中有許多學者,都把焦點放在女性地位的宗教詮釋上

مع السلام

Thursday 11 July 2013

2013伊斯蘭齋月圖片集

葉門古城沙那(صنعاء),一葉門女子穿著傳統服裝,前往當地為孩童舉辦的慶祝活動,以慶祝齋月的到來。全世界的穆斯林,包括葉門,都為作為齋月的拉瑪丹月(رمضان)作準備,人們在白晝禁食,'禮拜,並行心靈上的反思。


葉門古城沙那,參與齋月慶祝活動的孩童們


印尼雅加達,一伊斯蘭教士,正觀測新月何時從地平線升起,以確定齋月的開始時間。


埃及開羅(القاهرة),齋月前夕的市場


巴勒斯坦加薩,一巴勒斯坦孩童在市場看著傳統的拉瑪丹燈籠(فانوس)


印尼泗水(Surabaya),穆斯林在鄭和清真寺進行第一次的特拉維哈(تراوي)特拉維哈是穆斯林在齋月晚間才有的特別禮拜,漢譯稱間歇拜。


法國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齋月的第一天,一名孩童模彷正在禮拜的穆斯林們。


土耳其反政府示威者,在第一天齋戒後,進行露天的開齋餐會(إفطار),在旁觀望的警方至餐會結束後,才驅逐示威者離場


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勒(Београд),穆斯林在拜拉克禮清真寺(Бајракли џамија),進行社區性的間歇拜


巴基斯坦拉合爾市(لاہور),在齋月到來前,打掃皇家清真寺(بادشاہی مسجد)的工人


肯亞首都奈洛比(Nairobi),光之清真寺(مسجد النور)的員工,正準備在日落後,要提供給窮人與穆斯林之餐點。


約旦首都安曼(عمان),購物的女子與發光的新月裝飾



印尼泗水,攤販擺出花叢,以供在齋月前往掃墓之家庭購買


印尼雅加達,在親人墳旁誦讀可蘭經的印尼家庭。傳統上,印尼人會在齋月開始與結束前前往掃幕。


象牙海岸(Cote d'Ivoire),阿必尚(Abidjan)郊區,攤販在齋月首日販賣椰棗與穀物


埃及開羅,婦女正經過商店擺設拉瑪丹燈籠的商店


巴勒斯坦首都拉瑪拉(رام الله),一男童正在擺置齋月傳統所要食用之甜麵團(قطايف)


阿富汗喀布爾,一名員工頭上正頂著剛出爐的傳統甜點


巴勒斯坦城市納布魯斯(نابلس),在商店瀏覽特價裝飾品的巴勒斯坦女子


印尼雅加達,於齋月首夜在獨立清真寺(مسجد الاستقلال)禮拜的印尼女信眾


以色列耶路撒冷古城,兩名超正統猶太教徒(חֲרֵדִי),正經過販賣齋月裝飾品之商店


巴基斯坦拉合爾市,男童在齋月到來前選購念珠


黎巴嫩塞頓市(صيدا),攤販正製作齋月傳統上所要食用之甜麵團


法國巴黎,一戶正享用開齋餐之家庭


巴勒斯坦加薩,一名女子正向老闆購買齋月所要用之家庭裝飾


埃及開羅,解放廣場(ميدان التحرير)附近正享用開齋餐的群眾,不論是支持或反對前總統穆爾西(محمد مرسى)的示威群眾,都希望齋月能為動亂一週的埃及帶來和平


漫畫:齋月暫時緩和埃及兩派系之衝突,但雙方隔閡依舊

مع السلا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