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15 November 2014

阿拉伯人如何看待與稱呼"伊斯蘭國"(IS, ISIS, ISIL, Da'ish)

有關阿拉伯人與"伊斯蘭國"(IS, ISIS, ISIL)間的關係,本文先從一些比較大眾取向的影音作品開頭,來反映一般阿拉伯人對"伊斯蘭國"的觀感。

黎巴嫩樂團"大消逝"(الراحل الكبير)諷刺"伊斯蘭國"(ISIS, ISIL, IS)領袖所作之歌曲"開拓者巴格達迪陛下"(مولد سيدي البغدادي, 中文字幕)

巴勒斯坦喜劇諷刺"伊斯蘭國"(IS, ISIS, ISIL)專門殺害阿拉伯穆斯林與基督徒(中文字幕)

在第二部影片中,我們看到一個許多人可能不太熟悉的一個新詞Da'ish(داعش,發音近似"達依許"),這是阿拉伯人對該組織最常用的稱呼,其來源取自"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的阿文縮寫Da'ish普遍被用作對該組織的貶稱。有關於阿拉伯人對Da'ish的定位,可參考約旦的諷刺卡通《如何製造Da'ish》(كيف تصنع #داعشي؟, 中文字幕)

目前阿拉伯人諷刺Da'ish最大卡司的影片,可能要屬伊拉克音樂影片"迷信國度"(دولة الخرافة,該名取自阿語"哈里發國[دولة الخلافة]"諧音),不但出場歌手與演員眾多,登場角色還包含了撒旦、美國牛仔、蝙蝠俠中的小丑、史達林、海珊時期的軍官,甚至還有人扮演Da'ish領袖巴格達迪,影片最後以巴格達迪自爆收場

阿拉伯語中原本不存在"داعش"一詞,與該字最接近的阿語字詞是Da'as(دعس),意思是"踐踏、蹂躪或破壞"。以下,我們來簡單看一下阿拉伯語的字根規則,就不難理解為何Da'ish會是一種貶稱。

跟英語不同,屬於閃族(ساميون)語系的阿拉伯語,字根變化相當豐富,理論上每一個字根都可以衍生出超過五十個字。不過在實際上為避免混凝或饒口,一個字根最多只有二、三十個衍生字會被使用。要探討Da'ish為何是一種貶稱,我們只要理解最簡單主動分詞(اسم الفاعل)的規則就好了。

在阿語中,只要名詞母音結構呈現如"فاعل"者,都可以視作為"從事某事的人或物",以下讓我們看幾個例子:

كتب,書寫(Katab,卡塔布)→كاتب,書寫者=作者(Katib,提布)
ولد,生育(Walad,瓦拉德)→والد,生育者(陽性)=父親(Walid,瓦利德)
                                           →والدة,生育者(陰性)=母親(Walida,瓦利達)
شهد,見證(Shahad,夏哈德)→شاهد,見證者、目擊者(Shahid,夏希德)

حسب,計算(Hasab,哈撒布)→حاسب,計算之物=電腦(Hasib,哈希布)
جمع,聚集(Jama'a,賈馬阿)→جامع,聚集眾人處(陽性)=親真寺(Jami'a,賈米阿)
                                              →جامعة,聚集眾人處(陰性)=大學(Jami'aa,賈米阿~)

以此類推,我們只要將دعس(Da'as)轉換成داعس(Da'is),就可以得到"踐踏者、蹂躪者或是破壞者"的意思了,而Da'ish一詞,就剛好與"踐踏者、蹂躪者或是破壞者"這麼相似。由於Da'ish的貶損意涵,該組織不但厭惡此一稱呼,據報還會在其領地內鞭打使用此一稱呼者(來源:Slate)。

根據阿拉伯學術與政治研究中心(المركز العربي للأبحاث ودراسة السياسات)之最新民調,平均有85%的阿拉伯人對Da'ish持負面態度,而只有11%的阿拉伯人對Da'ish持正面態度。如果你認為阿拉伯人對Da'ish的觀感還不夠負面。可以比較一下同份民調中,阿拉伯人對美國在中東政策的評價,平均有73%的阿拉伯人對美國中東政策持負面態度,而有20%的阿拉伯人對美國中東政策持正面態度。也就是說,Da'ish的存在,對阿拉伯人來說,比美國的中東政策更不受歡迎。另外,平均有59%的阿拉伯人,支持由美國主導的軍事同盟,繼續空襲Da'ish。

各國阿拉伯群眾對Da'ish的觀感,與同份民調群眾對美國中東政策的觀感相比,顯示Da'ish比美國更不受阿拉伯人歡迎(來源:阿拉伯學術與政治研究中心)

Da'ish在阿拉伯國家普遍不受歡迎的原因,並不難理解。Da'ish一方面自稱"伊斯蘭國",自視為全球穆斯林的領導與最高權威。但同時又在擴張勢力時,犯下諸多暴行,包括殺害大批不願服從之穆斯林、迫害宗教或種族少數族群(包括種族或派系不同的穆斯林、例如庫德族的穆斯林與什葉穆斯林),以及炸毀多座清真寺與穆斯林先賢陵墓等等。有關Da'ish的暴行,一般媒體已有諸多報導,在此不額外贅述。

Da'ish摧毀先知尤尼斯清真寺(جامع النبي يونس)。由於該清真寺包含了伊斯蘭教、基督教與猶太教共同先知尤尼斯(يونس,在基督教中稱作"約拿")之陵墓,而被Da'ish以偶像崇拜為由炸毀,在該清真寺被摧毀前,許多穆斯林與基督徒都常造訪該清真寺暨陵墓

美國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在聽證會上表示,由於Da'ish與全球眾多穆斯林為敵,且Da'ish不配其所渴望的稱呼,凱瑞稱他傾向稱Da'ish為"伊斯蘭之敵"(Enemy of Islam)(來源:華盛頓郵報 2014/9/18)

由於阿拉伯人對Da'ish的普遍反感,自然不會認同其"伊斯蘭國"的自稱。除了Da'ish的稱呼以外,埃及教義詮釋中心(دار الإفتاء المصرية)也建議媒體改稱該組織為"伊拉克與敘利亞蓋達分離組織"(al-Qaeda Separatists in Iraq and Syria, QSIS),而不要稱其為"伊斯蘭國",該中心之總教長夏齊‧易卜拉欣‧亞拉姆(شوقي إبراهيم علام)稱,該組織不但對教義理解扭曲,且稱其為"伊斯蘭國"會塑造對穆斯林錯誤之刻板印象。英國與美國的穆斯林則建議稱其為"非伊斯蘭國"(Un-Islamic State)。

由於在阿拉伯國家普遍不受歡迎,Da'ish給自己貼上的宗教標籤,常會被阿拉伯人刻意抹除,例如此一在約旦卡通中被醜化的Da'ish,旗幟上原本的宗教標語,被替換成了"我們不信教"(لا دين لنا)以及"我們砍人頭"(نقطع رؤوس الناس)(來源:Kharabeesh)

在對Da'ish最為反感的黎巴嫩,一度還流行焚燒Da'ish旗幟的活動,影片中焚燒旗幟上的宗教標語也被改成"恐怖份子沒有神"(لا إله للارهاب),以免爭議

最後,我們還是得回顧一下支持Da'ish的11%,以及他們從何而來。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Da'ish的阿拉伯支持者,多來自於埃及、約旦與葉門的邊陲社群,通常都是一些貧民窟。當地住戶稱,支持Da'ish的原因,因可追溯至高失業率與警察的武力鎮壓,且Da'ish支持者多為年輕人。

在敘利亞,Da'ish徵募活動中的年輕聽眾,據Da'ish成員的發言,當地中老年人多以恐懼的眼光看待Da'ish,並避免接觸Da'ish,Da'ish的成員與支持者也多為年輕人(來源:VICE News)

有關於這些支持者的意識型態,在先前的文章"我能了解,為什麼西方人會想加入像ISIS一樣的聖戰運動,因為我也差點是其中一員"已略有提及,在本文附上英國安全局(MI5)的恐怖主義報告來相呼應,根據該份報告:

「許多投入恐怖活動者都並未有規律的宗教活動,且絕非宗教狂熱者。許多人缺乏對宗教文獻的研究,而且事實上可以被看作是宗教的新手。鮮少人來自具熱忱信仰的家庭。其中有些人會吸毒、酗酒或是召妓。MI5指出,證據顯示,強烈的宗教認同反能保護一個人免於暴力的激進思想。」

Da'ish在領土擴張後,很快就會把佔領地反對他們的宗教勢力剷除。Da'ish在攻佔摩蘇爾(الموصل)後,即要求當地素尼派教長宣誓效忠,不從者處死。Da'ish一個月內就在摩蘇爾處死了十三名素尼派的教長,其他不從的教長紛紛流亡。相同的規定也適用在其他Da'ish領地。圖為教長遭到處死的光之清真寺(جامع النوري) (資料來源:雪梨晨鋒報)

根據哈芬登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政治版總編馬赫迪‧哈珊(مهدي حسن)的整理 
專家指出了激進化的原因:包括自身道德觀的崩毀、欠缺情感依托、同儕壓力,或是找尋新的認同感、歸屬感或是生命目標。就像2010年三月,人類學家亞特蘭(Scott Atran)在參議院上所指出的一般:『啟發今日世界上最駭人恐怖份子,並不是《可蘭經》或是宗教教育,而是自覺能從朋友眼中獲得尊重與榮譽感,並因此活動來得到興奮感。』亞特蘭稱想成為恐怖份子的人是“無聊、失業、大才小用且不被重視的年輕人,他們聖戰是平等主義的實踐方案、令人振奮、榮耀而酷炫”。

宗教當然也有其扮演的角色,一種被扭曲與政治化的伊斯蘭被用作他們的"情感媒介"(根據亞特蘭的說法),他們藉由此媒介來表達憤怒,或是號召其他穆斯林來加入。」

那些最駭人的武裝團體的分佈,恰恰反映了這種"社會邊陲論"的說法,你不會聽到那些所謂激進武裝組織崛起於伊斯蘭傳統的宗教中心,那些組織不會出現在麥加(مكة)、不會出現在麥地那(المدينة المنورة)、不會出現在開羅(القاهرة)、不會出現在馬什赫德(مشهد,伊朗什葉派聖地),更不會出現在伊斯坦堡。這些組織往往崛起於戰亂頻繁的邊陲地帶,例如阿富汗、奈及利亞北部、索馬利亞,或是車臣。即使是在戰亂中的伊拉克與敘利亞,Da'ish也沒有崛起在大馬士革(دمشق)、巴格達(بغداد)或是納賈夫(النجف,伊拉克什葉派聖地),而作為什葉派聖地的薩馬拉(سامراء),即使位於靠近Da'ish的伊拉克北部,也一直沒有淪陷,而作為伊拉克軍在前線的防衛重心。

如今我們知道,這些社會邊陲者殺人的理由,與世界其他各處的隨機殺人犯沒什麼兩樣,但他們能利用宗教作為匯集的平臺。Da'ish之所以自稱"伊斯蘭國",不是因為要號召或統治所有的穆斯林,他們只要也只能號召所有穆斯林的社會邊陲者。而以全球穆斯林的龐大人口來看,光其中的社會邊陲者就已然足夠。潘朵拉之盒已被打開,我們看到許多在西方國家失業的穆斯林青年加入Da'ish,許多在敘利亞內戰喪失雙親的孩童加入Da'ish;但Da'ish的行動還反過來讓西方國家的穆斯林更加被歧視。這樣的惡性循環,不是武力就能止住的。

9/11,十個阿拉伯國家宣佈,與美國組成共同打擊Da'ish的軍事同盟

今年9月12日,加拿大籍的伊斯蘭教長塞伊德‧蘇哈爾瓦迪(سيد سہروردی) 遭到女子駕車撞擊,女子指控蘇哈爾瓦迪是恐怖份子。然而蘇哈爾瓦迪卻是穆斯林反恐聯盟(Muslims Against Terrorism)的創辦者,同時也一直強力批判Da'ish的作為(來源:卡加利新聞)

加拿大律師胡賽因‧哈瑪尼(حسين الحمداني) ,哈瑪尼在與加拿大國安機構的合作,對可能加入Da'ish的加拿大穆斯林進行輔導,哈瑪尼已成功勸退十名年輕人(來源:加拿大廣播公司)

 مع السلام

Tuesday 9 September 2014

阿拉伯音樂翻譯:《嫁給我》تتجوزينى

這次翻譯的又是埃及歌曲,不知道是習慣方言了,還是這首歌用字比較常見,感覺雖是用方言歌唱,但卻不難懂。歌手是埃及的哈尼‧阿德爾(هاني عادل)。阿德爾並沒有與什麼音樂大廠有什麼關係,所以沒有華麗的音樂影片,不過他本人倒是挺勇躍為社會底層的人們發聲,也有出場電影演出。曲風真誠樸實,個人力推。

مع السلام

Sunday 7 September 2014

我能了解,為什麼西方人會想加入像ISIS一樣的聖戰運動,因為我也差點是其中一員

原作:麥克‧穆罕默德‧奈特(),來源:《華盛頓郵報》(2014/9/3)

"伊斯蘭國"又再度釋出毛骨悚然的斬首影片,一樣是由西方出身者擔任劊子手。就跟平常一樣,又有人請我解釋。

由於斬首兩名美國記者之劊子手講話具英國腔,該劊子手普遍被懷疑是英國人,英情報組織懷疑該人是倫敦的饒舌歌手阿布都─馬吉德‧阿布都‧巴里(Abdel-Majed Abdel Bary)

你知道,我是差點要變成的"聖戰者"。

二十年前,我放棄紐約上州的天主教中學,轉往沙烏地在巴基斯坦設立的伊斯蘭學校就讀。作為一名嶄新的改宗者,我把握機會,住在清真寺中,並終日研讀可蘭經。

那時是1990年代中期,車臣反俄統治的抵抗運動正如火如荼的進行中。在下課後,我們常看新聞,看到車臣戰爭帶來的破壞與死傷。那些片段十分令人痛苦,痛苦到我想要放棄宗教學校的教育,去拿起槍枝,為車臣的自由而戰。
 
讓我想作戰的,不是《可蘭經》 的任何一段章節,而是我的美國價值觀。我生在雷根執政的80年代,我從《G.I. Joe》的主題曲中學到了「哪裡有問題,就到哪裡為自由而戰。」我曾認為每個人都有權─也有義務─去在世界的任何一處,去對抗對自由、正義與平等的威脅。

早在"伊斯蘭國"崛起前,媒體即長期大篇幅報導敘利亞內戰慘況,聯合國也估計,到今年八月為止,敘利亞內戰死亡人數已超過十九萬"伊斯蘭國"也在敘利亞穩定活動,並在今年將勢力範圍擴大到伊拉克

對我來說,想去車臣作戰的渴望不可被單獨歸因為"穆斯林的狂怒"或是"對西方的仇視"。或許很難相信,但我會想去作戰的主因可被歸為"憐憫",就像許多美國人受愛國主義的感召,而去為國家作戰,我渴望去為受壓迫者而戰,並去保護其他人的生命與尊嚴。我相信這世界還有許多可以改進的地方,我把我的信仰視作是解決問題的神奇方案,我相信可以藉由復興伊斯蘭、或是建立真正的"伊斯蘭政府",來解除世界的問題。我也相信正義比我的生命更為重要。


最終,我決定待在伊斯蘭馬巴德。而且那些最終說服我放棄作戰的人,不是那些被媒體視為改革派或是親西方的穆斯林;相反地,他們是一群極度保守的穆斯林,有些媒體可能會形容他們是排外的。他們告訴我,如果我去作戰,我非穆斯林的母親可能會永久在地獄的烈焰中燃燒;也告訴我,學者比士兵所能成就的更多;還告訴我,我應該奮發求學,而不只是期望成為戰場上的屍體。這些傳統的穆斯林提醒了我先知穆罕默德的教訓,學者的墨水比殉道者的血液更為神聖。


伊拉克人反ISIS的示威運動,在當前ISIS與敘利亞、伊拉克的武裝衝突中,有接近九成的傷亡都是穆斯林,國際穆斯林社群也不斷譴責其暴行,但這些譴責遠不如ISIS的暴行聳動,也難以吸引媒體注意


媒體常常會劃下一道,他們想像的清楚界線,將穆斯林分成"好穆斯林"與"壞穆斯林";但我在巴基斯坦的兄弟能做出,他們所無法想像的複雜劃分。我把這些人視作是信仰的超級英雄,作為傳統的權威向我訴說,暴力不是我所該做的。


但有些在同樣情況下的孩子們,似乎得到了不一樣的建議。

很容易假定信教的人,尤其是穆斯林,因為教義而去做某件事情。但我想到我在十七歲要去車臣加入叛軍的衝動,我所想的不只是宗教。我想像的車臣解放戰役與伊斯蘭國的建立,完全是一種美式的幻想,深植在美國人的想法與價值觀上。當我聽到有美國人橫跨整個半球,去參加事不干己的自由抗爭,我都會想:「這真是一件相當、相當美國的事。」


人們容易假定信教的人,尤其是穆斯林,因為教義而去做某件事情。兩年前,緬甸爆發佛教徒與少數穆斯林的族群衝突,以阿欣威拉杜(Ashin Wirathu)為代表等緬甸僧侶也鼓吹對穆斯林之迫害,但這些言論不一定跟教義有關。


這就是問題,我們自幼就被教育崇尚暴力,且認為軍事征服是值得愛戴的行動。那些想要介入世界另一端內戰的美國小孩,導致了美國對外的干涉主義,也導致了聖戰者對教義的詮釋,我所成長的國家,視戰場上的犧牲為榮,也覺得有義務根據自己的觀點來重建新社會。我將這些價值內化到我的想法中,內化到比宗教還核心的部分。在我知道穆斯林是什麼以前、聖戰是什麼以前、伊斯蘭國是什麼以前,美國的價值觀就教了我勇敢的男人該做什麼。


在遊戲《決勝時刻4:現代戰爭》(Call of Duty 4: Modern Warfare),即以阿拉伯激進領袖崛起為背景,著重在英美的軍事介入

مع السلام 

Monday 21 July 2014

哈馬斯究竟想要什麼?

下文轉譯自以色列鴿派報紙《國土報》(הארץ)七月二十號之專欄文章,作者為以色列知名反戰人士基甸.利未(גדעון לוי)

讀下他們要求的條件,並誠實的判斷其中是否有任何一項是不公的。

我們已經說了我們所有要說的哈馬斯,說他們是基本教義派、說他們是不民主的、說他們是殘忍的、說他們不承認以色列、說他們攻擊平民、說他們將軍火藏在醫院與學校,與說他們沒有行動保護加薩平民,在我們理所當然的說完這些後。我們可以停一下,去聽聽他們的聲音,或甚至去從他們的角度思考,或甚至去欣賞我們宿敵在嚴苛環境下展現的勇氣與韌性。

許多媒體在報導以色列與哈馬斯協談時,僅片面報導以色列要求停火,以及哈馬斯拒停火並發射火箭,但卻刻意忽略哈馬斯的停火條件,例如上列美國廣播公司(abc)的影片報導,哈馬斯的發言在0:29-0:34在五秒內帶過,美國廣播公司僅說哈馬斯表示"勝利近了",但事實上,該哈馬斯發言人有表示:「停火不是問題,問題是以色列對加薩的封鎖」,此種偏頗反映了部份美國媒體選擇性報導的問題

2012年國際媒體獎得主與以色列知名反戰人士基甸.利未,利未表示:「我最大的抗爭,是要讓巴勒斯坦人能重新被當人看。在以色列,有個龐大的洗腦機制,從童年就開始伴隨著我們每一個人。我也跟其他人一樣,是這洗腦機制下的產物。那有幾個難以打破的概念。首先是說我們以色列人是最終與唯一的受害者接下來說巴勒斯坦人生來就是殺手,帶著不理性的仇恨;又說巴勒斯坦人不像我們一樣是人類...然後就產生一個不會懷疑自己道德的社會、不會激辯與質疑自己的社會,要對抗這些想法是十分困難的。」(來源:英國獨報)

但以色列偏好不去聽另一方的聲音,儘管那些聲音是對的,而且長期下來對以色列是有益的。 以色列喜歡無情的打擊哈馬斯,目地除報復外別無其他。這次尤其的明顯:以色列説他們不會消滅哈馬斯─儘管以色列知道他們正在自己門前打造另一個索馬利亞─但卻不願意聽對方的需求。難道他們是"畜牲"嗎?就算我們真的說他們是,但他們就是能守在那,而以色列也承認了,那為什麼不聽聽看他們的聲音?


上千以色列人在特拉維夫(תֵּל־אָבִיב)進行反戰示威,主戰派群眾對示威者咆哮:「你媽媽是妓女!」、「阿拉伯人去死!」「最好火箭炸死你!」,主戰派群眾最終企圖攻擊反戰示威者,但遭警方阻止逮捕,但在北部的海法城(חֵיפָה),主戰派群眾成功孤立並圍毆反戰示威者(來源:以色列記者Lia Tarachansky臉書)

以色列主戰派示威運動,示威者高喊「阿拉伯人去死!」、「穆罕默德已死。」、「猶太人是寵兒,阿拉伯是妓女之子」等口號

上週,巴勒斯坦政治家以哈馬斯與伊斯蘭吉哈德的名義,公佈了停火十年的十個條件,我們可以懷疑那是否真正代表這些組織的需求,但這些條件可以作為和談基準的恰當依據,沒有一個條件是沒有源由的。

哈馬斯與伊斯蘭吉哈德也要求解除對加薩之封鎖。有比這更合理且公義之條件嗎?不解除封鎖,就不可能停止當前雙方惡性循環的仇殺,也不會阻止幾個月之後的下一場仇殺。沒有任何三軍的軍事行動,能解決問題。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大家改變對加薩的基本態度,這樣大家才都能得到渴望的平靜。

7月13日,猶太反種族屠殺(Jews Against Genocide, JAG)成員,在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יָד וַשֵׁם)前焚燒象徵巴勒斯坦孩童的玩偶,抗議以色列對加薩之軍事行動(來源:Mondoweiss)


讀下他們要求的條件,並誠實的判斷其中是否有任何一項是不公的:將以軍部隊撤出並允許農民在邊界封鎖牆內耕作、釋放在吉拉德‧沙利特(גלעד שליט)人質交換協議中被釋放但卻又重新被補之巴勒斯坦人、中止對加薩封鎖並開放邊界通行、在聯合國管制下於加薩設立海港與空港、擴大漁釣範圍、由國際接手埃及與加薩邊界的拉法(رفح)通道、停火並禁止以色列軍機進入加薩領空、允許加薩居民拜訪耶路撒冷並得於阿克薩清真寺(المسجد الاقصى)作禮拜、保證以色列不介入巴勒斯坦內政例如巴勒斯坦兩黨組成聯合政府、開放加薩工業區。

自2007年起,以色列與埃及即聯手封鎖加薩對外交通,所有物資皆需通過以色列封鎖牆,才得進出加薩

許多媒體在報導哈馬斯停火條件時,都避免報導各個停火條件,甚至嘗試扭曲焦點,例如7月17日《國度復興報》的報導,文中除了誇飾說哈馬斯要求以色列必須將軍隊"遠遠"撤出加薩外,還宣稱要求釋放的530名巴勒斯坦人是上個月殺害三名猶太青年的"恐怖份子"(該事件目前真兇未明),並將焦點轉移至哈馬斯威脅簡訊,文末則僅報導以色列方的死傷,並未報導巴勒斯坦方的死傷

以上的條件都是民生要求,儘管哈馬斯嘗試達成條件的手段是軍事的、暴力的與不義的,但(嚴酷)事實是,若哈馬斯不發射火箭,沒人會在乎這些事,看看那些接受以色列暴力後,巴勒斯坦領袖的下場。以色列極儘所能的摧毀馬赫穆德‧阿巴斯(مَحْمُود عَبَّاس)。最後令人沮喪的結論就是,只有武力有用。

巴勒斯坦主和派領袖馬赫穆德‧阿巴斯與美國總統歐巴馬,在美國主導下,阿巴斯與以色列的和談一直處於僵局,以色列也不斷擴大在西岸的猶太屯墾區,並建設隔離牆阻斷巴人聯繫

今年六月,三名猶太青年屯墾者,在阿巴斯治下的西岸地區失蹤,以色列宣稱哈馬斯綁架所為,大軍進發西岸地區,攻佔西岸地區實質首府拉瑪拉(رام الله),搜查上千棟巴勒斯坦建築,逮捕530名巴勒斯坦人,另有10名巴勒斯坦人喪生,最後三名猶太屯墾者屍體在希伯倫(الخليل)近郊被尋獲,但真兇仍不明。圖為遭以軍侵襲過之拉瑪拉街景

現在的戰爭,是我們所選擇的戰爭。沒錯,在哈馬斯發射火箭後,以色列必需回應。但跟以色列嘗試推銷的政治宣傳不同的是,火箭不是無緣無故來的。回顧一下過去幾個月,以色列中止和談歷程、在三名猶太神學生遇害後,儘管目前仍不清楚哈馬斯到底是不是主謀,以色列就對哈馬斯展開一系列的作戰行動,包括無故逮捕500名哈馬斯成員、阻斷哈馬斯治下公務人員之薪俸、並反對哈馬斯與法塔赫(فتح)之聯合政府,同時阻止哈馬斯從政治平台參與事務。任何認為哈馬斯會無動於衷的人,肯定是無知、自我中心,而且盲目的。

以色列反戰組織神之鏡象(בצלם)主任哈加伊‧伊拉德(Hagai Elad),批評以軍襲擊加薩民宅之行動,伊拉德也譴責以軍以"軍事行動性基礎設施"(operational infrastructure)來稱呼其轟炸之民宅

駭人而大量的血液在加薩淌流,以色列自己也在流血。這些血流得一點意義都沒有。哈馬斯被以色列打壓,同時被埃及羞辱。以色列正往唯一可能解決問題的相反方向前進。在加薩設置港口,出口他們著名的草莓?對以色列人來說,這聽起來像異端。又再一次,我們喜愛巴勒斯坦人的血液,勝過喜愛他們的草莓。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已表示,加薩兒童死亡數佔了加薩平民死亡數的三分之一


以色列在2006年曾入侵黎巴嫩、2008年入侵加薩、2012年空襲加薩,圖片是2006年以黎戰爭時,以色列孩童在以軍飛彈簽寫"來自以色列的愛"

「沒有人一出生,就因為他人的膚色、背景、或宗教,而去仇視他人。人們一定是學到仇恨的,如果人們可以學去仇恨,他們也可以學會去愛,因為比起仇恨,愛更能自然到人們心中」
-南非前總統納爾遜‧曼德拉(Nelson Mandela)

以色列或猶太反戰或主和組織:

現在和平(שלום עכשיו)
http://peacenow.org.il/eng/
現在和平是鼓吹以巴兩國和平建國方案之組織。

神之鏡象(בצלם)
http://www.btselem.org/
神之鏡象是指在促進以色列人權待遇之組織。

打破沉默(שוברים שתיקה‎‏‏)
http://www.breakingthesilence.org.il/
打破沉默是在鼓勵退伍以色列軍人,主動出來見證以軍之暴行,以打破以色列與西方媒體的沉默。

和平聯盟(גוש שלום)
http://www.gush-shalom.org/
和平聯盟鼓吹以巴兩國和平建國方案,呼籲復甦加薩經濟,並反制以色列擴張猶太屯墾區。

以色列反拆遷委員會(Israeli Committee Against House Demolitions, ICAHD)
http://www.icahd.org/
以色列反拆遷委員會主張解決以巴問題,反對以色列擴張猶太屯墾區,也反對強制拆遷巴勒斯坦住家

猶太反種族屠殺(Jews Against Genocide, JAG)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Jews-Against-Genocide/694634937278932

猶太和平之聲(קול יהודי לשלום)
http://jewishvoiceforpeace.org/

猶太和平之聲製作之以巴問題簡介影片(中文字幕),該組織主旨也在影片中明確描述

其他個人相關文章:

穆斯林與猶太人是否為敵人

巴勒斯坦土地上的猶太屯墾者

被遺忘的巴勒斯坦基督徒

巴勒斯坦與以色列人尋得真正的和平

مع السلام

Thursday 10 July 2014

戴頭巾與掀頭巾運動的匯集點

去年八月,在瑞典斯德哥爾摩(Stockholm),一名戴頭巾的懷孕女子,遭到一陌生白人男子當街辱罵,男子隨後摘去其頭巾,並抓住女子頭部去撞擊一鄰近之汽車。受到該事件的刺激,瑞典女權運動者法雅潔‧魯茲本(Foujan Rouzbeh)與娜比拉‧阿布都法塔赫(Nabila Abdul Fattah)發起了"聲援頭巾"運動(Hijab Uppropet)。這並不是一個穆斯林女性聲援頭巾的運動,而是各種信仰的瑞典人,包括了基督徒與無神論者,捍衛穆斯林女性穿著自由的運動。發起人之一的魯茲本即非穆斯林。

 "聲援頭巾"(Hijab Uppropet)運動在instagram的首頁截圖,許多參與者紛紛將自己戴上頭巾的自拍照上傳


一名 "聲援頭巾"的基督徒參與者在twitter上響應該活動,並配上發言「我自己決定自己的服裝」(Vad jag bär på mitt huvud betämmer jag själv),同時以十字架耳環表明自己的基督教信仰

一名 "聲援頭巾"的無神信仰參與者,她圖片中英文內容最後兩句意思為「我選擇去對抗我母國內的種族歧視。我不相信任何神,但我相信人權。」


瑞典社會民主黨(Socialdemokraterna)的議員維洛妮卡‧邦姆(Veronica Palm)響應"聲援頭巾"的貼圖,她的發言則是「沒有人該被歧視、懷疑,或侵害,僅因為她自己選擇的服裝。」(Ingen ska diskrimineras, trakasseras eller misstänkliggöras beroende på hur man väljer att klä sig.)邦姆同許多參與者一樣不是穆斯林

該活動最知名的穆斯林響應者是瑞典電視主持人吉娜‧德拉威(Gina Dirawi),德拉威平常並不戴頭巾,但她在此次活動決定起來支持戴頭巾的穆斯林



少數男性也戴上了頭巾,來響應該次運動



另一起網路社群運動發生在伊朗,也是除沙烏地阿拉伯外,全世界唯一一個不戴頭巾會違法的國家。流亡倫敦的英國記者瑪希赫‧阿里‧內賈德(مسیح علی نژاد)在Facebook上發起"我的秘密自由"運動(آزادی یواشکی زنان در ایران),要伊朗女性貼上自己掀下頭巾的照片。

關於活動的動機,內賈德表示:「我完全沒有想鼓勵大家去挑戰頭巾律法,或是去表達反對立場。我只想給上千名伊朗女性發聲的機會,不然她們可能認為自己沒有發聲的平台。伊朗的國家電視台只播映戴頭巾的人,只專注在社會的一個層面,但卻不展現有不同聲音或是不同生活型態的人。」內賈德表示她不反對頭巾「我的母親與妹妹都有戴頭巾,我尊重她們,但我也要別人尊重我。我想要住在一個國家,在那裡,不戴頭巾的我,與偏好頭巾的妹妹,可以一起生活。

"我的秘密自由"運動發起人瑪希赫‧阿里‧內賈德,在2009年伊朗爭議性的總統大選後,執政的保守派開始打壓改革派媒體,內賈德也就此流亡海外


"我的秘密自由"響應者,其發言之開頭為「老實說我喜歡我的頭巾,但我也想決定何時要戴頭巾與何時不戴。」(راستش من شال و روسری رو خیلی ام دوست دارم!ولی دوست دارم این اختیارو داشته باشم که کی بذارم سرمو کی نذارم.)


在伊朗西北部拉希賈(لاهيجان)山頭掀下頭巾的女性,許多活動響應者,擔憂會因照片遭到伊朗政府取締,而在上傳照片時都以背影、側面或墨鏡等方式來隱匿身份。內賈德在公開照片前,也會先確定有得到本人許可。


"我的秘密自由"響應者,其發言之開頭為「我不要強制。我要自由與選擇的權利」 (من اجبار را نمیخواهم , من آزادی و حق انتخاب میخواهم)


 "我的秘密自由"響應者,其發言為「喔!自由。我痛恨不義、拘束、疼痛、政權與義務。我痛恨所有拘禁妳的事物。」 (ای آزادی!من از ستم بیزارم، از بند بیزارم، از زنجیر بیزارم، از زندان بیزارم، از حکومت بیزارم، از باید بیزارم، از هر چه و هر که، تو را در بند می‌کشد، بیزارم..." )左側之波斯語招牌內文則為:「麻煩請遵從伊斯蘭服裝準則。」(لطفا ش‍‍ئونات اسلامی را رعایت فرمایید)


  "我的秘密自由"同樣有許多戴頭巾的響應者,這些戴頭巾多以文字來支持她們對穿著自由的支持,圖中頭巾女子即用筆記型電腦,以波斯語與英語同時書寫:「我相信頭巾,但厭惡義務性的頭巾。」

伊朗馬什赫德(مشهد)的波斯新年玩偶,被人加工成  "我的秘密自由"響應者,該玩偶在數天內被拆除
  


在總結兩個活動以前,讓我們先回到"聲援頭巾"的重要響應者吉娜‧德拉威,問問這名不戴頭巾的穆斯林,為何要響應這起活動。


 以下內容摘錄自半島電視台訪談節目《The Stream - Europe Unveiled》片段:

德拉威在訪談中說:
我的母親在三年前戴上頭巾...
我問她說:『妳害怕嗎?』
我媽說:『對,我很害怕,我不知道大家會如何看我。』
我說:『妳就做自己,就戴頭巾出門,不要害怕。
但人們開始以不同的方式對待我媽,好像她不會瑞典語一樣...
我問我媽說:『妳為什麼不反駁?』
她說:『社會就是這樣,我們必需接受這個事實。』我覺得這很難過。...

儘管我不戴頭巾,總是會有人來說『妳爸要逼妳嫁給堂哥嗎?』、『妳爸會打妳嗎?』...
一些人,當然不是全部瑞典人一些人對穆斯林女性的認知真的相當狹隘,當他們看到妳戴頭巾,就認為妳是被逼的。
我爸甚至不想我媽戴頭巾,因為他知道他會被當成是始作俑者。
有時候,一些穆斯林社群,也說不要戴頭巾,不然會找不到工作。
我最好的朋友曾戴頭巾,但她最後揭下了頭巾,因為她覺得人們因此對她有偏差待遇。

在西方社會,許多人都認為頭巾讓妳被壓迫,頭巾讓妳不自由。
有很多人會跟我說『妳應該改變妳的生活方式。』他們想說他們能解放這個"被壓迫的穆斯林小女孩"。所以小女孩能夠自由,過自己的生活。但這不是真的。
有些國家,男生喜歡女生穿多一點,在另一些,男生喜歡女生穿少一點。我在演藝事業工作,常有人要我穿某些服裝,只是要我變得性感。
這樣的物化我們,在某種層次上也是種壓迫,但人們不這麼看,因為他們就習慣這樣的穿著。
事情已經有好轉了,人們開始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並了解這是我的選擇。
但還是有很普及的想法要"拯救可憐穆斯林女性",我覺得這真的令人困擾。



現在我們看到,這兩個運動,在乍看之下雖似是相互抵觸,但實則同是聲援女性的服裝的自主。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與歷史情境下,不同地區的人往往都會產生出不同的服裝準則(dress code),那些不符合當地服裝準則的服裝,則會被貼上各類的負面標籤:諸如"奇裝異服的"、"沒水準的"、"暴露的"、"受壓迫的"、"邋遢"或是"不知羞恥的"等等。這些標籤不但都是負面,同時也都是主觀的,服裝本身不會讓人變得"沒水準的"、"受壓迫的"或是"不知羞恥的"。真正的問題,在那些賦予服裝價值觀的人身上。

不同社會文化的服裝準則可能會有極大的差異,例如納米比亞(Namibia)北部的辛巴族(Himba)人,男女婐露上半身都被普遍接受

在西方世界盛行的理念"穆斯林女性戴頭巾都是被逼的,穆斯林女性都該被摘下頭巾,才能獲取自由"。這樣的觀點,其實如同伊朗政府,或是某些穆斯林的保守派系要求女子戴頭巾一般,都在將自己的主觀的服裝準則,給強加到他人身上

雖然修女頭巾與穆斯林頭巾都會遮住頭髮,也同樣具宗教意義,但因修女頭巾符合西方服裝準則,在西方媒體中主觀形象自然較穆斯林頭巾良好。上圖修女頭巾上方的英文為"虔誠",穆斯林頭巾上方的英文則是"受壓迫的"

現在我們看到,這兩個運動,為何有意義。"聲援頭巾"運動發生在歐洲,而穆斯林頭巾明顯是違反該地服裝準則的,舉例來說,法國就禁止女性戴頭巾進入公立中小學。"我的秘密自由"運動則發生在伊朗,該國也是除沙烏地阿拉伯外,全世界唯一一個不戴頭巾會違法的國家。伊朗刑法第683條明訂在公共場所上未穿著頭巾之女子,可被判處十天至兩個月刑期,或易科罰金。伊朗的改革派一直在挑戰這個律法,改革派出身的伊朗總統哈珊‧魯哈尼(حسن روحانی)即公開反對頭巾律法,但其職權仍無以挑戰掌握實權的伊朗精神領袖。

不論是戴頭巾,或是不戴頭巾,每個穆斯林女性都對頭巾有自己的看法,看法也不儘相同

既然世界上住在不同地區的穆斯林女性高達七到八億,我們不可能要求她們都接受完全相同的服裝準則。 "讓每個穆斯林女性決定自己的穿著"或許就是可行又最人性的做法。請給予所有選擇自己服裝的穆斯林女性同等的尊重,不論戴頭巾與否。


"我的秘密自由"運動發起人,不戴頭巾的瑪希赫‧阿里‧內賈德,與她戴頭巾的母親與妹妹之居家合照

美國沙烏地伊斯蘭學校(الاكاديمية الاسلامية السعودية)女學生畢業照,戴頭巾與不戴頭巾的穆斯林女性並列合照


最後,再讓我們看看國際媒體是怎麼報導這兩起運動的。除了保守派媒體外,英國報導大多比較持平,《衛報》(The Guardian)與BBC兩起運動都有報導。而美國的報導則傾向只報導掀頭巾運動,《時代雜誌》(Time)與美國廣播公司(American Broadcasting Company)都只有報導"我的秘密自由"運動,而沒有報導"聲援頭巾"運動。當然,這也不是說美國的媒體特別不公正,上訴四家媒體都有提到"我的秘密自由"反對的並非頭巾本身,這點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就沒有做到。而伊朗的法爾斯新聞局(خبرگزاری فارس)對"我的秘密自由"報導也相當扭曲,還控訴內賈德與西方政府合作。只能說各家媒體都有自己的政治立場與自己推崇的價值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不要把媒體上看到的,當作是整個世界。常看到穆斯林女性戴頭巾在歐美遭到欺凌的新聞,不代表那是所有西方人對穆斯林女性的觀點。看到伊朗、沙烏地,或是在戰區,穆斯林女性受迫害的新聞,不代表那是全體穆斯林的社會處境,甚至也不能代表其他阿拉伯國家的社會處境。在長期政治分裂下,諸多阿拉伯國家早已浮現明顯的社會與文化差異。舉例來說,在地中海岸的阿拉伯諸國,戴頭巾與不戴頭巾的穆斯林女性都是同樣常見的,而這在沙烏地卻是無法想像的。媒體沒有報導的,不代表就不存在。媒體往往傾向著重在極端或戲劇化的案例,以爭取收視率。

突尼西亞人以美國歌手菲瑞‧威廉斯(Pharrell Williams)歌曲《Happy》所製成之街頭音樂影片,影片中可看見頭巾與不戴頭巾女性同樣常見

本文非個人獨立完成,為個人與一女性朋友協力完成,在此致謝

مع السلام
 

Wednesday 2 July 2014

三十個出自阿拉伯語的英語字彙

在歷史上,阿拉伯語對許多語言都造成了深遠的影響,而透過交流,許多阿拉伯語的字彙都進入了各個歐洲語言。英語因地理因素之故,受阿拉伯語之影響比起法語、西班牙語與義大利語都要小得多,但仍包含了許多具阿拉伯語淵源的單字。當然,一些與伊斯蘭或是阿拉伯歷史文化相關的英語專有名詞,一眼就能看出其阿拉伯語淵源。故下列僅列出看不出與伊斯蘭或是阿拉伯人有關之類別,這些來自阿拉伯語的單字多早已融入了現代英美文化,或被賦予了新的意義,甚至會讓你對其阿拉伯淵源感到意外

١. Magazine - مخازن
有讀過高中的人大概都知道magazine有"雜誌"的意思,但若英文更好的,還會知道Magazine有"彈匣"、"彈藥庫",甚至還有"底片盒"的意思。這些意思到底有什麼交集呢?其實magazine來自於阿拉伯語的مخازن/maxāzin/,原本的意思是"儲放東西的地方"。مخازن最晚在十三世紀進入拉丁語,在拉丁語中是"倉庫"的意思,這個意思在今日的法語與義語仍被延用。مخازن後來透過法語進入英語,在十六到十八世紀時,magazine最常用的意思是彈藥庫,後來才被延伸至彈匣。十八世紀時英國出版商愛德華‧凱夫(Edward Cave)首度將magazine用在出版意義上,當初原本的概念是"聚集訊息的地方"。

愛德華‧凱夫出版的《紳士雜誌》(The Gentleman's Magazine),將magazine一字給引入出版概念

٢. Check - شاه
在今日的英語中,除了常見的意思"檢查"外,check因還有著各種不同的意義,但其全都來自阿拉伯語的شاه/shah/,該詞最早從波斯語進入阿拉伯語。شاه在阿拉伯語與波斯語都有"國王"的意思,但這個字在英文中原本的意思,則是在下西洋棋時的"將軍"。而英文下西洋棋常用的checkmate則來自阿拉伯語的شاه مات(字面意義:王死)。在穆斯林統治下的伊比利亞半島(la Península Ibérica,شبه جزيرة أيبيريا),或是在十字軍的戰閒之餘,穆斯林傳授了基督徒西洋棋的技法(西洋棋最早來自印度,再透過伊朗傳入中東與北非),而check與checkmate兩字也在十二世紀左右進入法語,隨後再進入英語。

 西班牙王室《遊戲之書》(Libro de los juegos)中,在營帳中下西洋棋的穆斯林與基督徒。

٣.Guitar - قيتارة
 英文語"吉他"來自於阿拉伯語的قيتارة/qītāra/,而阿拉伯語的قيتارة則又出自古希臘語的κιθάρα,或是拉丁語的cithara。該詞在古希臘語與拉丁語中,原本是指一種類似小型豎琴的樂器。但在阿拉伯語中,قيتارة多被用以指稱烏德琴(عود),或是魯特琴(lute,英文的魯特琴也是來自阿語العود)等形狀較類似近代吉他的樂器。該詞在歐洲語言中已知最早出現在十三世紀法語:quitarre,以及後來的西班牙語:guitarra。然而,不論是法語的quitarre,或是西班牙語的guitarra,都不可能直接出自拉丁語中。因為在羅曼語族(Romance languages)中,沒發生過字詞開頭從ci轉變成gui的語言轉變。可見兩者開頭的gui來自其他語言,也因此,阿拉伯語成為了唯一可能的根源。

在13世紀的西班牙著作《聖瑪麗雅歌》(Cantigas de Santa María),穆斯林與基督徒共同演奏قيتارة的插圖

٤. Zero - صفر
英文的"零"就直接來自阿拉伯語的"零"صفر/sˤifr/。صفر已知在1202年,由斐波那契 (Leonardo Fibonacci)引進拉丁語,而斐波那也是最早採用阿拉伯數字的歐洲學者之一。صفر成為古義大利語的zefiro,在十五世紀左右縮略成zero,並進入法語與英語。


中東地區使用的阿拉伯數字,與斐波那契等學者所引進歐洲的阿拉伯數字,在寫法上仍稍有不同,中東地區的阿拉伯數字方便從右往左書寫,而從右往左也是阿拉伯文的書寫順序。相反地,歐洲地區的阿拉伯數字則方便從左往右書寫。

٥.Sugar - سكّر 由於歐洲並非是糖的原產地,而糖的原產地又在印度,英語的"糖"出自阿拉伯語,也就不足為奇了。英語的"糖"直接出自阿拉伯語的"糖":سكّر/sukkar/,而阿拉伯語的"糖"又出自波斯語的"糖":شکر。最早的來源被認為是南印度坦米爾語的சக்கரை。因為地緣關係,這個詞進入多數歐洲語言的時間,都比進入英語早了一個世紀左右,例如法語的sucre,或是拉丁語的sucrum。英國人後來才從其他歐洲商人處,習得此一詞彙。

種植甘蔗的阿拉伯人。早在八世紀左右,阿拉伯人就透過印度洋貿易,將蔗糖引進地中海栽種,歐洲人則在十五世紀,才開始在加那利群島(Islas Canarias)栽種甘蔗

埃及的甘蔗汁(عصير قصب) 飲料,由於甘蔗的應用,在阿拉伯飲食中奠基已久,甘蔗汁在埃及蔚為風行,甚至被誇作是"埃及的國家飲料"

٧و٦. Alchemy & Chemistry - الكيمياء
由於這兩個英文字都來自於同一個阿拉伯文字الكيمياء/al kīmīyāu/,故在此同時介紹。習慣上,Alchemy在中文被翻譯成"煉金術",其實這樣的翻譯不完全正確,Alchemy的終極目標不一定是煉金,也包括了煉成賢者之石(philosopher's stone)、長生不老藥(elixir of life,elixir一樣來自阿語الإكسير),或是其他貴重金屬。雖然在歐美流行理論中,常認為阿拉伯語的الكيمياء來自古希臘語χημεία,但這樣的理論並未得到證實,而長久存在爭議,因為古埃及語與古波斯語,同樣有作為الكيمياء可能來源的單字。不論如何,الكيمياء在科學昌盛的伊斯蘭黃金時代(العصر الذهبي للإسلام),被許多著名學者普遍使用,包括了著名的波斯物理學、醫學暨天文學家阿布‧雷罕‧布魯尼(أبو الريحان البيروني)。隨後,الكيمياء先進入了拉丁語:alchymia,之後再進入法語與英語等其他歐洲國家。1530年,德國礦物學家格奧爾格烏斯‧阿奎科納(Georgius Agricola),在他的著作中,將拉丁文的alchymia改寫成chymia。阿奎科納的改寫,主要是因為他相信該詞源自古希臘語,因此他認為拼寫也應該貼近希臘語拼寫,他並沒有打算區別alchymia與chymia的字義。阿奎科納的拼寫,在崇尚希臘文化的歐洲,逐漸得到接受,但舊有的拼寫仍普遍存在。Alchymia與chymia本來是可以互換的同義字,但隨著歐洲科學革命的發展,alchymia舊有的科學傳統不再被接受,chymia遂被使用來代表新產生的"化學"概念。英語的alchemy與chemistry ,即來自這交錯發展的字詞演進史。

八世紀的穆斯林化學家賈比爾‧本‧海耶(جابر بن حیان),本‧海耶建立了實驗室所用的實驗法準則,並詳錄了多種化學合成物製法,而被譽為"現代化學之父"。圖為十二世紀義大利書籍所繪之本‧海耶

德國礦物學家格奧爾格烏斯‧阿奎科納,他引進希臘式拼寫的作法,曾造成用字上的混淆。但在後來卻陰錯陽差的造就新字"化學"chemistry的出現

٨. Giraffe - زرافة
英語giraffe直接來自阿拉伯語的"長頸鹿"زرافة/zarāfa/。最早在八、九世紀,阿拉伯文學家暨動物學家阿爾─賈希茲(الجاحظ)在他的著作《動物之書》(كتاب الحيوان)中,記載了長頸鹿與他的特徵。十三世人時,西西里王國(Regno di Sicilia)被埃及贈予數隻長頸鹿,阿拉伯語的長頸鹿率先進入義大利語,並在隨後傳入其他歐洲語言。

《動物之書》中記載長頸鹿之頁面

٩.Coffee - قهوة
已知最早的咖啡飲用記錄,是在於十五世紀的葉門。咖啡的阿拉伯語為قهوة/qahwa/,在發音上與英語的咖啡相差不少,原因是經過了土耳其語與義大利語的轉折。由於土耳其語沒有/q/與/w/的發音,所以在土耳其語中,開頭的/q/被轉為/k/,而字中的/w/也變化成/v/,成為了土耳其語的kahveh。而義大利人率先從鄂圖曼土耳其人處,習得了此種飲料的存在,威尼斯人也開始向鄂圖曼人進口咖啡kahveh也因此進入義大利語成為caffè。多數歐洲語言的咖啡,都由義大利語的caffè演變而來,而英語也不例外。

阿拉伯地區擁有悠久的咖啡飲料傳統,阿拉伯咖啡與我們今日常喝的咖啡仍有些許差異,例如咖啡渣不濾掉或以豆蔻代糖等等,歐洲人由於從土耳其人處接觸到此種飲料,英語也將稱作"土耳其咖啡"(Turkish coffee)。但所謂的"土耳其"咖啡,也是阿拉伯地區最常見的咖啡種類。


 雖然咖啡飲用之傳統始於阿拉伯人,但當時剛好處於鄂圖曼帝國的鼎盛時期,歐洲人接觸咖啡往往是透過土耳其人,圖為萊比錫(Leipzig)咖啡店上的雕塑,雕刻中的咖啡飲用者穿著鄂圖曼服裝

١٠ .Sofa - صفّة
英語的沙發,最早源自於阿拉伯語的صفّة/sˤuffa/。最早的阿拉伯語義是"可坐的低矮平臺",在古代木材較缺乏的阿拉伯半島,坐墊比椅子常出現也不是很難想像的事。據說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在會見改宗者或窮人時,兩者都坐在此種墊褥上。該一阿拉伯字詞先進入土耳其語,隨後再進入歐洲語言。在十六世紀,"沙發"仍是指中東"可坐的低矮平臺"。一直到十七世紀時,法語才開始用該字,來指稱有腳架的軟式座椅,並影響到英語,"沙發"的現代意義也因應而生。

 傳統阿拉伯沙發,雖然在外觀上近似現代沙發,但並沒有腳架,感覺上比較接近坐墊

١١.Alcohol - الكحل
英語的酒精來自阿語的الكحل/al kuħl/,該字原意是指被精緻研磨的硫化鉛,或是其他優質的礦石粉末。這類粉末在中東常被用於女性的眼影化妝,並且以這種意思,在十三世紀進入拉丁語。然而,在古代歐洲,女性則沒有眼影化妝的習慣,而該字拉丁語義在歐洲也開始轉變,被用以指稱"任何被精緻研磨或是過濾的物質"。十六世紀著名的歐洲化學家帕拉塞爾蘇斯(Paracelsus)遂用此字,來指稱酒類蒸餾後所產生之"乙醇(俗稱酒精)",英語alcohol的現代字義也應然而生。已知歷史上第一個發現乙醇的,是九世紀的波斯化學家與藥學家阿布巴卡爾‧拉齊(أبو بكر الرازي),拉齊直接以阿拉伯語的"惡魔"(الغول)來為酒精命名,由於這樣的指稱很容易混淆兩者,阿拉伯語反而回過頭再借用歐洲語言的alcohol"الكحول"來指稱"酒精"的意思,拼法也改寫,而不至於與"眼影"混淆。

傳統中東眼影的化妝習慣,在阿拉伯世界被保留了下來,在今日許多阿拉伯國家仍不難發現這種深黑色的濃厚眼妝

九世紀波斯化學家與藥學家阿布巴卡爾‧拉齊,除發現乙醇外,拉齊在天花與痲疹上也有先驅性的研究,對後世歐洲醫學有著深遠的影響

١٢.Average - عوارية
Average在現代英語的詞性雖然相當多變,但字義上總脫離不了"平均"或是"取平均"的意思。Average出自於阿拉伯語的عوارية/ʢawārīya/,義為"損壞或腐壞的物品",英語與其阿語淵源的字義看似八竿子打不著邊,背後自然有其歷史背景。最早引進該字的歐洲人,是義大利的熱那亞人,義大利語的avaria,跟隨著阿語的字義,不過常被用來指稱"損壞的海運商品"。而在中世紀晚期,商人又有平均分攤海運耗損的契約,這樣一來,水手在緊急狀況要拋棄貨物時,不用平均的去丟棄每個商人的貨物,因為損失會由所有商人平均分擔。這樣的契約,最終造就了英語average"平均"的現代字義。

١٣.Candy - قندي
前面已提過,"糖"一字是透過阿拉伯語,而進入英語的。那作為"糖果"的英語字,一樣來自阿拉伯語,就絲毫不足為奇了。跟"糖"一樣,قندي/qandi/最早是透過波斯語進入阿語的,跟早的來源則被認為是梵語。قندي在古典阿拉伯語指意思的是"加糖的",今日這種意義已很少被使用。如前所述,阿拉伯人率先將甘蔗引進地中海栽種,而歐洲人也是透過阿拉伯人,首次接觸到糖。

一家摩洛哥的點心店

١٤.Jar - جرّة
Jar在現代英語中有諸多涵義,但該字在英語中最早的涵義是瓶子、罐子或罈子,其他的意義為後來英語使用者延伸或自創。該字出自阿拉伯語的جرّة/jarra/,阿語原意是長型陶罐,並已知在十三世紀進入西班牙語,再進入英語與法語。已知英語最早使用該字的記錄在1418年,最早被用以指稱橄欖油罐。阿語、西語,以及古英語的جرّة體積,通常都比英語現在常稱呼的jar來得大,應是出自工藝技術進步,或是玻璃與塑膠普及所致。

 摩洛哥市場上的瓷罐,上面有著摩洛哥招牌的札利吉(زليج)圖紋

١٥.Jasmine - ياسمين
英語的茉莉花就直接來自阿拉伯語的茉莉花ياسمين/yās(a)mīn/,而該一阿拉伯單字則來自波斯語。茉莉花自古就在阿拉伯世界相當普及,ياسمين也在十三世紀就進入拉丁語與義大利語,但因茉莉花原本不生長在歐洲,一直要到歐洲引進茉莉花的十六世紀,此一單字才比較常見。

茉莉花的阿拉伯單字被普遍使用作女性姓名,圖為埃及的女星雅斯敏‧阿布都阿齊茲(ياسمين عبد العزيز)

١٦.Lemon - ليمون
目前已知檸檬最早的文字記錄,是在十世紀以阿拉伯文記載的農業與園藝文獻。阿拉伯人也最早在地中海成功繁殖檸檬。十二世紀著名的阿拉伯農業學家伊本‧安萬(ابن العوام)將這種水果稱作لمون/lāmūn/,但在之後的阿拉伯著作中,檸檬卻比較常被稱作ليمون/līmūn/,歐洲諸語的檸檬多由此而來。

在阿拉伯擁有長久栽種歷史的檸檬,在其飲食中自然也扮演著重要的地位,圖為阿曼傳統的薄荷檸檬雞加塔布勒沙拉(تبولة)

١٧.Algebra - الجبر 
"代數學",這個全世界中學生所共享的惡夢,其英語字一樣是來自阿拉伯語。Algebra來自阿拉伯語的الجبر/al jibr/,其在古典阿語的原義是"重新組合",其實在這裡翻成"移項法則"比較貼切。該字之引用,是出於九世紀著名波斯數學家、天文學家暨地理學家的穆罕默德‧本‧穆沙‧阿爾─花里茲米(محمد بن موسى الخوارزمي)之著作《移項與合併同類項之計算摘要書》(الكتاب المختصر في حساب الجبر والمقابلة‎)。該書自十二世紀起,被多次翻譯成拉丁語,隨後再進入歐洲諸語,英語的"代數學"一字也由然而生。

 加拿大書籍《阿爾─花里茲米:代數學之父》封面
(感覺副標題可以改高中生數學惡夢之父)

١٨.Orange -  نارنج
英語的柳丁也是出自阿拉伯語的柳丁نارنج/nāranj/,該一阿拉伯單字又源自波斯語,而最終的源頭則是出自南印度達羅毗荼語系,但不確定是來自該語系的哪一個語言。不論是阿拉伯語、波斯語、梵語還是達羅毗荼諸語,對柳丁稱呼都極為相似。但該字十二世紀在傳入拉丁語時,開頭的/n/卻不見了,而成為拉丁語arangia。英語、法語與義大利語都受此影響,開頭也不見/n/的發音。唯有與阿拉伯語淵源深厚的西班牙語,保有了開頭/n/的發音。當然,orange"橙色"的字義也是由此產生。

阿拉伯人也很早就開始栽培柳丁,柳丁樹也常被用以種植在傳統伊斯蘭庭園的四周

١٩.Cotton - قطن
雖然棉花在很早就被用於紡織,但因歐洲原本不產棉,棉製品相當罕見。穆斯林掘起後,阿拉伯人一樣開始大量栽種棉花,並把棉花引入穆斯林統治下的伊比利亞半島,歐洲人也開始能以合理的價格購買棉製品。阿拉伯語的棉花قطن/qatˤan/遂在十二世紀傳入羅曼諸語,大概一個世紀後再傳入英語。

棉製品被廣泛使用在阿拉伯人服裝之中,例如穆斯林女性頭巾,大多都為棉製,圖為印尼迪安馬赫利清真寺(مسجد ديان المهري)的穆斯林女性

٢١و٢٠.Sodium & Soda - صداع
雖然現代講到soda,一定有許多讀者想到"汽水"。但既然這個單字來自阿拉伯語,大概也能知道一開始的意思絕不是"汽水"。Soda在英語原本的意思是"碳酸鈉"或"碳酸氫鈉",也就是俗稱的"蘇打"或"小蘇打",而sodium的意思就純粹是指"鈉"。這兩個字都源自於阿拉伯語的صداع/sˤudāʢ/,在阿拉伯語中的意思是"頭痛"。而拉丁語的sodanum剛好就是指"頭痛藥"的意思,其成份當然就是碳酸氫鈉。而鈉的化學符號Na也同樣出自阿語,來源是古典阿語的"碳酸鈉"نطرون/natˤrūn/。

٢٢.Admiral - أمير
英語的"海軍上將"來自أمير/amīr/,該字在阿拉伯語中意指"統率他人者",因此可以指"將軍"、"君王"、"王子"或"酋長",也音譯作"埃米爾"。أمير在阿拉伯語中指稱的是陸軍將領,而非海軍將領。在十一世紀時,諾曼人從阿拉伯手中征服西西里島(Sicilia),延用了阿拉伯語對將領的稱呼,例如安堤阿的喬治(George of Antioch),即被西西里國王封作"諸指揮官的指揮官",其拉丁語ammiratus ammiratorum從拼寫上,很容易就看出阿拉伯語的影響。安堤阿的喬治被指派海軍任務,並在北非與拜占庭領域進行一系列征服行動,顯赫一時。熱那亞共和國(Repubblica di Genova)也跟進將該稱號用於"海軍將領",其海軍將領的字義也因此確立。在中世紀時,英語與法語的海軍上將有兩種拼法,可以是amiral 或admiral,英語與法語之所以多加了一個/d/的發音,是受到拉丁語"尊敬"一字admiror(也就是英文的admire)的影響。

目前有三個國家的政治元首的頭銜都是埃米爾,包括了阿聯、卡達與科威特,阿聯因政體關係,七個公國都有各自的埃米爾,圖為杜拜的埃米爾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爾─馬克圖姆(محمد بن راشد آل مكتوم),與其妻希德‧賓特‧馬克圖姆‧本‧賈瑪阿‧阿爾─馬克圖姆(هند بنت مكتوم بن جمعة ال مكتوم)

٢٣.Tangerine - طنجة
橘子的英語,是來自阿拉伯語的地名丹吉爾(طنجة)/tˤanja/。由於橘子在十九世紀以前,都沒有被引入地中海,多數歐洲人在此前都不知道這種水果。橘子在北非栽種後,英國人從直布羅陀海峽南岸的丹吉爾引進橘子,並直接以該城市來為水果命名。許多歐洲語言對橘子的稱呼則再從英語引進。這樣的水果命名當然是英國人自創,阿拉伯語中的橘子則與此無關。

今日的丹吉爾市景一瞥

٢٤.Gazelle - غزال
由於有兩種瞪羚的棲息地都在中東,已知西方世界對瞪羚的首次記載就在十字軍東征時期。第一次十字軍的歷史學家,將瞪羚的拉丁文記作gazela,近似阿拉伯語的غزال/ɣazāl/。法國史學家尚‧德‧喬維爾(Jean de Joinville),在記錄第七次十字軍東征時,將瞪羚的法文記作gazel,該字在十七世紀左右,從法語進入英語。

在中東與北非常見的小鹿瞪羚(غزال دوركاس)瞪羚的體態在古典阿拉伯文學作品被廣為歌頌,並常被用以類比為女性之美

٢٥.Azure - لازورد
Azure的英文語義是"天藍色",其出自阿拉伯語的لازورد/lāzūard/,而該一阿拉伯單字又來自波斯語。該字的阿拉伯語原義是青金石,出自阿富汗東北盛產青金石之礦區的地名。該字已知最早在九世紀就進入拉丁語,拉丁語以lazurium或azurium來稱呼青金石。英語則將語義區別開來,以lazurite來代表青金石,而azure則被純粹用以指稱其顏色。在東歐的俄語、烏克蘭語以及波蘭語中,天藍色字源開頭/l/的發音仍被保留了下來。

以青金石製成之手工藝品


٢٧و٢٦.Syrup & Sherbet - شراب
Syrup在英語中是"糖漿"的意思,其出自阿拉伯語的شراب/shirāb/,阿拉伯語的原義有兩種,شراب可以指稱"糖漿",但也可以指稱任何"飲品"。該字在十一世紀晚期,從阿拉伯語進入拉丁語,成為拉丁語的siruppus。因為拉丁語中沒有/sh/的發音,開頭的/sh/發音被轉換/s/。在中世紀後期,糖漿多作醫療用途使用,英語"藥用糖漿"的含義也因應而生。西式甜品"雪酪"的英語單字"sherbet",也是出自同一個阿拉伯語單字,但因該字經由土耳其語傳入,開頭的/sh/發音被保留了下來。

糖漿在阿拉伯傳統的甜點也常被應用,例如伊斯蘭齋月拉瑪丹(رمضان)常見之甜點:果仁蜜餅(بقلاوة),就常佐以糖漿食用

٢٨.Assassin - حشاشين
現代英語中的"刺客",源自於阿拉伯語的حشاشين/ħashāshīn/,也就是中文歷史文獻中所說的阿薩辛派。由於حشاشين與阿拉伯語的"大麻"حشيش字根相同,流言常相傳說該派的刺客是因大麻成癮而被迫要執行暗殺行動,或是靠大麻來提神,但事實上並沒有實質的佐證,許多穆斯林史學家尤其不同意上述的說法。事實上,這種稱呼是來自與該教派敵對的法蒂瑪王朝(الدولة الفاطمية),而حشاشين在古代阿拉伯史書中,多被用來作"失去信仰的被放逐者"、"低下階層的暴民"等等貶抑用詞,這樣的貶稱也確實反映了法蒂瑪王朝與該教派的政治對立,也反映了法蒂瑪王朝拒絕承認該派之教義。雖然在十字軍時代,歐洲諸國即已接觸該教派,但在語言使用上的流行,則要歸功於威尼斯探險家馬可‧波羅。在《馬可‧波羅遊記》中,繪聲繪影的描述حشاشين刺客的暗殺手段,但卻沒有指出حشاشين一詞的貶損涵義。也因此,義大利語開始以該字來描述"專業的刺客",此一用法在十六世紀進入法語與英語。Assassination一字的使用,最早出現在英國文豪莎士比亞的著作中。

遊戲《刺客教條》的一代作,即以阿薩辛派的刺客為題,該作中之主角名為阿爾─塔伊爾‧本‧拉阿哈德(الطائر بن لا أحد‎),字面意思是"飛行者(或鳥),無人之子"

٢٩.Spinach - إِسفاناخ
菠菜原產於古波斯,希臘人與羅馬人都沒有已知關於此種蔬菜的記載。古典阿語的菠菜إِسفاناخ(isfānāx),從伊比利亞半島傳入歐洲,而該阿拉伯語單字則來自波斯語。菠菜也是由阿拉伯人率先栽種在伊比利亞半島,隨後才傳佈至歐洲其他地區。英語最早關於菠菜之文獻記錄始於十五世紀左右。

在中東傳統的餡餅فطير,其常見的餡料包括了菠菜、牛肉、羊肉或是乳酪

٣٠.Adobe - الطوب
常用電腦的應該都看過這個字,不管你是用PDF Reader、Flash Player,還是Photoshop,開啟程式時總會看到。Adobe在英語中的意思是"曬乾的泥磚"其來源是阿拉伯語的"磚頭"الطوب/al tˤub/。一千年前的阿拉伯語言學家伊斯瑪儀爾‧本‧哈馬德‧焦哈里(إسماعيل بن حماد الجوهري)曾稱該阿拉伯單字來自埃及的科普特語。الطوب在十二世紀進入西班牙語,其西班牙語義同今日英語語義。該字並沒有從西班牙傳入英國本土,而是在十八、九世紀,才從墨西哥傳入今日的美國。


在現代英語中,adobe也被使用來指稱美國西南沙漠地區所受歡迎之建築風格


除了以上所列之單字外,英語仍有許多出自阿拉伯語的字彙,例如鮪魚(Tuna - تون)、護身符(Talisman - طلسم)與軍火庫(Arsenal - دار صناعة)等等,有興趣者歡迎自行研究。

مع السلام